顯示具有 相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相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3月3日 星期日

我的第一台底片單眼-Olympus OM-1



  底片魂燃到停不下來,今年年初終於收了人生的第一台底片單眼-Olympus OM-1搭配50mm f1.4鏡頭。目前拍到第三捲,感想是:很後悔。

  後悔太晚擁有它了。

  早就決定要購入一台底片單眼,那時在考慮的清單中有OM-1OM-2CANON AE-1NIKON F3等等,還詳細地做了各項優缺點的加乘計算(好認真啊)。其實當時最想購入的是OM-2,除了我沒有自信能完全駕馭全手動外,OM-2的電池是採用現在還有在賣的LR44也是很重要的一點,但OM-2除了難找外行情價也比OM-1還要貴一些。剛好這時在露天看到一台品項不錯的OM-1+50mm/f1.4鏡,是我喜歡的銀黑機,重點是價格真的超級公道(我反而覺得那價錢對賣家來說應該不公道XDD單賣鏡頭都可以更貴了)加上朋友conago本身也是用一樣的組合,她給了我許多意見,還鼓勵我其實全手動並沒有想像中的難,於是猶豫了兩天我就下標了XD

  OM-1誕生於1972年,是OM系列的第一台,其實原本的名字應該是M-1,但為了與萊卡的M系列作出區別,便更名為OM-1,如今機身上印著M-1的那一批在二手市場上的價格極高(聽說的,我沒看過也不知道多少XD)OM-1出現時號稱是世界上最小巧的單眼相機,的確它的設計比起其他底片單眼都來得小巧且緊湊,有著金屬的沉甸甸感卻不至於沉重,加上米谷美久一貫的優美機身設計,是台很適合女孩子拿的單眼相機。快門最快達1/1000算是普通,其他規格如測光方式或取景放大倍率等等,很抱歉這部份我不太瞭解,所以就不多作評論。

  鏡頭是50mm f1.4 G.Zuiko 67枚,OM系列鏡頭的畫質較軟,這顆鏡頭其實要將光圈縮到22.8才會銳利一些。不過我並不排斥這種偏軟的畫質,它可以讓畫面變得夢幻柔和,所以能將光圈全開的場合我幾乎都會全開,但對焦就要費點力了,第一捲很多張照片都有稍微糊掉,第二捲習慣後狀況比較好些。

  實際操作時,最讓我開心的還是能夠直接看到成像這點。以前都是使用旁軸相機,能直接看到成像能讓我更安心地放手去拍,用後製去調整水平線或裁切等的狀況也變少了。還有當相片掃出來時,我深刻感受到了大光圈帶來的虛榮感XDDDD()老鏡的散景真的是美得沒話說,隨便拍個小物都很有感覺。雖然說,攝影器材不能決定一切,但不可否認地它真的是構成一張好照片的必備因素。性能越完善,攝影的題材也就更加地廣泛,取景上更自由自在。

  至於比較困擾我的,則是測光的部分。我原本是直接使用LR44,再以調整ISO的方式達到正確測光,電池室多餘的空繫我就用衛生紙塞緊。不知道是電池位置容易歪掉或是其他原因,測光常常不知不覺就跑掉,最後掉到一個連我都能發覺不正常的數值,有時後重新調整電池位置又恢復正常了。還有調整ISO的方是本來就比較旁門左道(如果我用ISO 100的底片難不成要調整到ISO 50)還好底片機的寬容度本來就比較大,現在第三捲我開始逼自己練習以肉眼測光,漸漸的不要再依賴電池。還有找時間想把相機拿去全泰請老師傅幫我改裝一下。

  以下放些卷一與卷二的實拍照片,底片有Fuji X-TRA 400Efiniti Uxi Super 200兩種,Efiniti真是與我一拍即合天雷勾動地火(?)的底片,改天再來做介紹。

2013年2月5日 星期二

說故事的相機-Olympus PEN EED



  入手Olympus PEN-EED半年多至今,雖然我用過的底片機和知識都不算豐富,但如果有人問起適合當作隨身機的底片相機選擇,我一定毫不猶豫地首推Olympus PEN系列的半格機!

  其實一開始購入EED並沒有太多的想法,純粹只想找一台規格好一些又價位不高的隨身RF相機,向做中古相機生意的朋友詢問後他推薦我PEN系列。那時好像是在EE3和EED之間作選擇,之後選擇EED的主因是測光方式,還有EED的外型比較討我喜歡XD。雖然EED嚴格來說並不是RF,因為它的測距方式是估焦,在下決定前也很猶豫不知道能不能操作得順手,但在猶豫的時後其實心裡的答案根本已經偏向EED去了XDD。正式入手前在網路上爬了關於估焦的一些文章,並且實際測量自己手臂與步伐的長度等等,因此實際操作時可說是幾乎沒有遇上什麼困難,熟悉了距離的估算後可以連踩步伐都省了,遠比我想像中得還要容易。

  扯遠了,接下來不得不介紹一下EED所屬的Olympus PEN家族。PEN系列始於1960年代,是米谷美久大師的經典之作。米谷美久是Olympus的靈魂人物,代表作有PEN系列,OM系列與XA系列等,由他操刀設計的相機外型精簡且雋永,讓人愛不釋手(在說我啦XDD)。而PEN系列的設計概念為「以影代筆」,就是希望攝影不再是專業人士才能接觸的領域,而是深入到普羅大眾的生活中,紀錄生活中每個值得回味的時刻。PEN系列在價格與體積上都做了突破,半格相機一捲能拍72張也節省了底片的開銷,說它們是最適合當作隨身機的機種真是當之無愧。

  如果要說到PEN系列最可惜的一點,就是沒有A或S模式(光圈先決或快門先決)而是採用自動曝光(也就是EE的electro eye),如果要自訂光圈則快門一律為1/15,是給外閃用的模式,也就是在正常操作下你永遠不會知道相機到底配給你什麼樣的數值。不過以上的敘述僅限於小PEN,單反的大PEN操作上又更為自由了。我手上的這台EED則是EE系列與D系列的結合,有著D系列的大光圈與EE的自動曝光。EED讓我滿意的還有他的外型,方方正正的,功能配置既低調又極簡,沒有一絲的贅肉(?)光是拿在手上都讓人歡喜。而有些人會嫌EED太重,的確430g以隨身機而言並不算輕,但我本身是很偏好這種沉沉的金屬質感,只要體積不太大,這樣的重量都還在接受範圍啦:D

  不過,如果只有上述GOOGLE得到的特色我也不會這麼推崇PEN系列了。在實拍了幾捲後,最讓我感到驚奇的還是要回歸到半格相機本身的特色—故事性。不論是家用型或是相館的專業底掃機一般都會以全幅的規格來裁切底片,因此最後拿到的圖檔常常會是兩張合併在一起的樣子。當然可以用軟體再自行裁切,但很多時後兩張相片並排的組合反而會製造出意外的驚喜,以下不免俗的來放些實拍照吧。

2013年1月24日 星期四

我的第一台相機-White Slim Angel



  有看到它歷經滄桑的痕跡,和被磨到快看不見的小字嗎?

  它我的第一台相機,不是第一台底片機,而是第一台"相機"喔!

  入手它的時後我是高二升高三吧,正要開始準備升學,只有念書的日子很苦悶,就很想找點興趣來玩。

  要玩什麼呢?那就來拍照吧。但是第一沒錢,第二說真的,連對攝影的基本知識也沒有,但還是很想拍照啊,然後就不知道從哪裡知道有種東西叫作LOMO機,又不知道從哪裡知道有這台VIVITAR,那時後LOMO機才正開始流行起來,我買的這台是SuperHeaz第一代的天使機。

  VIVITAR其實是這種陽光機的代稱(因為一開始是VIVITAR這家公司出的…好像是啦)。陽光機就是只能在出太陽的戶外拍的相機,光圈F11,快門1/125,鏡頭22mm(超廣角是VIVITAR的大優點),焦距是0.8m~無限遠,全部都是單一規格,就知道它有多陽春了。現在七八百有找就可以買到了,但剛發售的時後是一千好幾,還記得自己是抱著砸錢的心態去買它的呢。雖然現在看會覺得VIVITAR遠遠不及我的需求,但往另一面想,其實它很適合當時完全不懂攝影的自己,按鍵只有一個就是快門鍵,既不用電池也不用擔心測光,遊戲規則只有一個,就是「出太陽才能拍」!也因此功能雖然陽春,但我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開始很狂熱的使用它,至今有沒有拍超過二十捲啊!反正真的是發揮了這台小小陽光機的最大價值了(雖然一半原因也和考試的苦悶有關XD)而且因為要念書不能常常出去玩,有一半以上的取景幾乎都在家裡到學校的這條短短的路上,其實我也不知道怎麼有那麼多東西可以拍呢。

  以下來放一些VIVITAR的實拍吧,挑照片的時後回顧了一下,真的是各方面都好懷念喔。

 
 
Copyright © 小角日記
Blogger Theme by BloggerThemes